首页 > 云动态 > 行业资讯 >

微博互动

评论排行

电子书包,撬动基石的支点?

一个样本:上海虹口试验

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规划,2012年是上海市中小学电子书包试点工作推广极为重要的一年:部分地区将开始推广试验纸质课本与电子课本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教育部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引起业内与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使得曾经居于幕后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 机构浮出水面。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社应在这轮电子书包加速跑中占据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上海经验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的风向标。

为什么是上海

电子书包在上海的试验最早可回溯到2002年,此后若干年虽有进展但热度和广度稍显平淡。转机从2010年开始。2010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出一个重要产业规划——我国将在中小学大力普及电子书包。2010年11月,作为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 的部市合作项目,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就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部市合作的重要突破口,上海市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启动。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分别与上海 电信、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签订多边合作协议,标志着电子书包正式进入教育实践和 全产业链合作阶段。

2011年,上海的电子书包试点开始加速跑。“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被明确写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7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虹口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旨在推进电子书包试点项目。11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任理事长单位的电 子书包企业联盟在上海成立,聚集了分布于产业链各环节的10家企业,将上海模式推向新高度。据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已分别与运营商、软件企业、传统出 版社、数字内容提供商和终端设备企业达成合作,每年投资金额达4500万元。

2011年3月,上海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正式走进学校,首批覆盖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等8所中小学校。2011年下半年,第二批学校也已启动试点工作,试点学校增至18所,覆盖幼、小、初、高各个阶段,试点学生人数由1000名扩大到3000名。

“学校针对电子书包在我校的试点情况做过调查问卷,教师、学生和家长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也很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这份2011年进行的调查也是国内首个针对试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所做的样本调查,为电子书包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13位家长中,71.7%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兴趣和态度发生变化和提高”,88.5%的家长认为“很少有负面影响”;在参与调查的114名学生中,94.7%的学生表示“有了电脑可以更好进行学习”;在参与调查的34位教师中, 91.2%的教师认为“电子书包项目对改变教与学的作用会随着实验的深入越来越明显”,85.3%的教师认为“使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工作量与教学效果会同步增长”。“从第一批试点学校使用的反馈情况来分析,学生满意度较高。”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请上海市多所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对首批8所试点学校电子书包使用效果进行总体评估。

上海市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的推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电子书包项目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关键在于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理念先进,起步较早,基础扎实,并占有地域和产业环境方面的优势。” 华东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认为,上海从 2000年起就积极开展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建设,持续开发相应教师培训、教研互动、网络课堂和共享资源等平台,已完成基础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系统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环境的基本建设工作。“这些基础成为国家选取上海作为电子书包试点的一大原因。” 祝智庭说。

实际上,位于上海的研发和出版机构在教育领域和数字出版的运作积累使其进军电子书包产业成为“顺水推舟”。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在 中国馆里展示了其软件学院最新研发的项目——“数字互动教室”,其中的“交互式电子书包”令人大开眼界。交互式电子书包由数字出版平台、学校主服务器和电 子阅读终端等组成,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阅读器”下载电子教材、课件、辅导材料、课堂笔记和家庭作业,实现全程数字化学习。交互式电子书包颠覆了此前“电 子书包等于学习机、阅读器”的旧形象,也使业内人士逐渐正视和反思出版机构在电子书包推广中的责任和地位。“当前,电子书包研发的着眼点是代替真实的双肩 包,减轻学生肩头的重量。但是,从时代发展的趋势考虑,推进教学信息化才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把‘数字互动教室’的研发与数字图书的出版结合在一起,而不应 该像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电子书包那样,里面只有几本教辅用书。”华东师大软件学院副教授刘献忠说。

电子书包对出版机构提出更高要求——既能够研发技术手段到位的数字产品,还要深入理解并运用教育改革和课程要求。此次在上海市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中担 负研发重任的华师大出版社早在2006年便开始教材教辅数字化尝试,与香港意成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其金牌教辅项目《一课一练》搬上网络,以语文、数 学、英语、物理四科内容为基础,把网络游戏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同年,还成立了上海意智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维护并推广该项目。据悉,这一项目便是华师大社 日后研发“电子书包”的前身,上海意智成公司也成为目前承接电子书包研发项目的主力军团。

电子书包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内部进行的教育变革试验,更涉及硬件设备、系统平台、软件厂商和数字出版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各方协调配合。祝智庭认为,上海的经济环境优势能够吸引众多IT厂商、出版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支撑环境,便于电子书包项目的推进和工作开展。   

内容缺失制约发展

2010年6月,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口头答复上海市政协委员相关提案时曾透露,上海将在5年内在全国率先推广电子课本,但是,部分业内人士仍对这一规 划持保守态度。“技术不是问题,内容才是最大的问题。”当各个设备生产商大打“科技牌”、“技术牌”时,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症结。

上海外教社相关负责人认为,电子书包试点工作之所以在上海推广较好,源于内容提供商把教学视为应用和推广电子书包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而其他一些地方则过多强调硬件优势。但是,即使如此,在上海试点的电子书包中的“内容”更类似于教案,而不是数字化教材和教辅。

出版社自有苦衷。华师大社相关负责人告诉《出版人》,目前,他们和试点学校的合作流程是——与学校签约所需单个项目,配合制作,再由政府采购。这种“量体 裁衣”的形式优点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便于改进,但是,也制约了出版社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常常陷于“无米之炊”的尴尬。

尽管电子书包在试点学校得到一定程度好评,但是,传统纸质教材并未从课桌上消失。“现在能从各类教育平台上得到的资源,多是全国版和外地教材的配套课件, 对我们不适用;而由厂商提供的教育资源包,虽然包括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和素材,但与一线教师实际需要相去甚远。”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语文老师龚华 说。作为上海最早一批尝试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师之一,也是电子书包试验班的第一任教师,龚华抱怨“为了让课堂上的电子书包起到应有效果,不得不花 费成倍的备课时间”。

据悉,根据教学需要,老师自己上网搜集教学资源、自己挑选编辑拓展阅读材料、自己整合课件,几乎成为上海电子书包试验班教师的备课常态。而且,相对文科来 说,数、物、化等讲求逻辑推理的理科资源更少,更难满足师生需要。“碰上需要实验论证的物理、化学科目,对虚拟学具依赖程度更大,几乎找不到既合适又成熟 的课件。”一位试验班的老师说。在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的问卷调查中,有61.3%的教师认为参与电子书包项目现在最大的困惑是“平台未开发完善”,有 72.5%的教师认为最大的困惑是“合适的课程资源缺乏”。

这一内容资源瓶颈问题已经引起业内关注。有专家指出,现在谈论电子书包的都是硬件厂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环节,但是,电子书包的真正核心——内容似乎 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对于已经习惯了在传统教材、教辅出版发行中获得利润的内容商和发行商,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决心和兴致来做电子书包,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各个地区在教材、教辅使用上的地区差异性,又如何解决?随着学生学业的不断提升,内容更新谁来完成?”专家问道。

 “谁来把那么多的传统教材改编成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参与电子书包试点的教师认为,想要找到一家既懂教学又懂软件技术的公司来提供资源实在很难,而让教师自己开发软件更不现实,“厂商的设计如何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实现对接,需要不断探索与磨合”。

 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目前针对学校的数字内容并未真正涉及教材,大部分还停留在教辅层面。“这种电子书包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电子书包,而这样的教育模式改革也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数字化革命。”专家说。

“电子书包,不应该是简单地用电子书替代纸质书,它更应承担起促进教学模式转型和更新的重任。”华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教授认为,使电 子书包成为一个支持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的前提是——“‘电子书包’首先是一个书包,书包里必须有料”。“如果是一个空的书包,谁愿意买来用呢?” 何积丰说。

“要想让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提供给他们可供选择的可用数字资源。目前,资源厂商提供的数字资源不尽符合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且形式多样、功能不一,这使得教师难以快速选择恰当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数字化环境的灵活应用。” 祝智庭说。

研究教育信息化十多年的祝智庭一直关注国内外电子书包发展。他认为,教学离不开教材,离不开出版,因此,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与电子教材发展息息相关;而 教育信息化从教育视角对出版业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出版业如果要在以电子书包为中心形成的新产业环境中赢得主动权,那么就必须积极完成从纸质教材向数 字教材的转型。“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特别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数字出版转型需要更多关注数字环境中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 方式,以服务于新型教与学方式为目标,努力使数字出版符合数字化环境的师生需求。” 祝智庭说。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链

对出版社来说,电子书包这一新兴事物意味着新挑战,但更是新机遇。 2011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电子书包与数字教育出版”分论坛中,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处长王强表示,出版业力推电子书 包的原动力是教育变革和出版业变革的需要,目的是通过电子书包的实施带动教育的变化。“电子书是大众消费品,但电子书包不是。与电子书相比,电子书包的目 标受众更为明确,即中小学生。因此,电子书更容易受到平板电脑等硬件冲击,而电子书包不会。”华师大社相关负责人说。

不过,广阔而稳定的市场前景与内容提供商动作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造成电子书包内容短板的根本原因在于:教材和教辅是出版社 最大的利润来源,特别是教材内容一旦数字化,传统出版业必将受到巨大影响。但是,华师社电子书包相关负责人否认了这种观点,认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 质”。“什么是电子书包?这是一个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回答不好这个问题,一切都无法进行下去。”这位负责人说。

同时,专家提出,在迫于升学压力的教育环境下,出版社和学校间的关系也会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囿于内容短板而无法更好试行教学信息化;另一方 面,学校和教师又迫于中国教育大环境,不敢轻易定制重要科目和内容的电子课本,而且,即使定制了也有可能因为追赶教学进度而放弃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电子书包所需软硬件条件成熟了,推广普及还是一项庞大工程。“学生、教师不是天生就会使用电子书包的,它和纸质图书不一样,不是翻开就 可以阅读,而是要动手操作的。所以,学校要培训老师和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书包,甚至还要培训家长。”华师大社相关负责人说,“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机构培 训、如何有针对性地培训等,这些都是未来必然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在试点学校推出《“电子书包”100问》,内容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生理特点,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接受度等,先让全区特级教师定期探讨,并对试点班师生进行培训。

“电子书包不是教材的电子化,而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改变教育形态需要教育体系有大动作,对编写体系要求太高。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不仅是资金上的,主要还是政策上的。”华师大社相关负责人说。

从目前上海市虹口区的试点情况来看,电子书包硬件设施由政府买单,而学校主要承担软件开发、教师培训、专家指导等费用。有关校方不愿透露具体数字,它们表 示,鉴于各个学校、年级、不同地区在教材、教辅使用上的差异性,硬件修复和软件维护等诸多问题,要满足不同年级需求需要庞大的后续资金,“单凭学校的力量 恐怕也难以为继”。

目前,“大胆尝试、小心求证”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电子书包推广的基本态度。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厚庆表示,目前,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实验,让各种问题充分暴 露,同时,也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充分展示。“电子书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各方付出艰辛努力。推广电子书包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事 情,不是任何一方能够独立完成的。”尹厚庆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