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时表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依照官方的表述,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
当前,中国教育领域内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施 等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很悬殊,由此出现“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新的不公平,成为众矢之的。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成为社会 大众的强烈诉求。
针对此,决策层亦有所回应。在决策制定层面,明确今后的发展重点转向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
就在不久前,《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文)里亦有明确部署。而有着“新教改”纲领性文件之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亦强调了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想应当把它视作‘新情况、新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通常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未来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挑战,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的概念下解决这部分群体上好学的问题。”长期关注义务教育发展,杨东平对于如何达至均衡化的目标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各区域的差异很大”
《21世纪》:在温家宝总理的这个讲话中,将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表示当前中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你如何理解?
杨东平:没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想应当把它视作“新情况、新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各区域的差异是很大的。
目前更为关键的是,西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未来十年能不能达到教育均衡?其实这涉及到另外一个评价,那就是农村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
通常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未来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挑战,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的概念下解决这部分群体上好学的问题。所以下一步要解决城乡统筹概念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世纪》:未来十年,中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在制度变革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
杨东平:未来十年,在制度变革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关注点。
一是《规划纲要》中提出来的“加强审计统筹”。这次湖北新教师年薪制完全是由省级财政支付的,这是划时代的。一直以来,义务教育是由县管理的,教师工资是县级财政的大头,现在由省一级财政来负担,统筹力度加大。
第二,这几年教育督导制度发展完善的比较快,各个地方创造的经验也比较多,像天津、湖南,它的改革方向是使教育督导硬化和独立化,将督导职责从 教育部门中剥离出来,其中一个方向是向党和人事管理系统靠拢。今年的10月1日,国务院通过的《教育督导条例》也正式施行,这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将起 到很重要的督促作用。
“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中小学阶段办学”
《21世纪》:您个人怎么看民办教育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杨东平: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中小学阶段办学。
因为从均衡化发展来看,社会上的择校需求和教育丰富性主要靠体制外的民办教育来实现,而不是靠把公办教育变得五花八门,就是“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
其实,这样的局面,目前在杭州、广州等城市已基本形成,这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主要发生在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已经大致做到比较正常了,但北京还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
《21世纪》:在目前官方的表述中,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方面,经常提到的方式是“组建学校联盟、名校集团化办学”,对这种方式你怎么看?
杨东平:其实各地已有实践,比如杭州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就做的比较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种方式可以探索。 但关键问题是这种方式是不是具有实质性意义。
现在更多的做法是“学区化办学”,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区内统一管理,教师统一配备,教师区管校用。这种方式对于扶持学区内的薄弱学校肯定是有帮助 的,各地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像成都青羊区,早期也是通过捆绑式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在当地已经超越这个模式,通过统一教师培训、教师流动等实质性 的方式来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均衡化发展。
《21世纪》:有种声音认为,这样的均衡化会令社会一些优势阶层的子女没有了择校的空间,使得这些人被迫把子女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政策制定者是否也应该考虑到这些优势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
杨东平:义务教育均衡化有这样一个背景,就是教育丰富性和选择性也要增加。
比如,有些孩子可以选择出国或在国内读国际班,不见得非要参加高考。优势阶层子女择校需求问题,从理论上讲应该通过民办教育来解决,这种格局在成都、上海、杭州、广州已经形成了。
教育信息化并非“灵丹妙药”
《21世纪》:分管教育的中央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一再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认为这是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你觉得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均衡方面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杨东平:通过信息化弥补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且过去我们已在这方面花了无数的钱。今天,教育信息化看上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回顾历史,大致可以这么认定:上一个十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花的那么多钱,基本上都白花了。在义务教育没有实现真正的免费教育以前,一些西部农村学校连电费都承担不起,怎么会用电脑呢?
针对这个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之前做过一个小范围调查,有校长说为了省电,他把学校的电话都掐了,只有自己一部手机跟外界联络。有的学校只培训了一名懂电脑的教师,教师被上调到县电教馆去之后,学校信息化的工作就只有停止了。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的想法完全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信息化应该和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同步过程。
《21世纪》:信息化对教育均衡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
杨东平: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在皖南地区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提升项目,其模式就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由一个网站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只要学校有上网的条件就可以很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21世纪》:有人提出把课件、视频等放在网上,通过网络技术可以让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可以更加有效地分享东部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杨东平:我认为这在理论上当然是可行的,但还是要靠教师,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一定要警惕“技术至上论”,不是技术有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上一个十年教育信息化推行了“天网地网”计划,由中央教科所电教馆提供了一个教学软件,西部地区可以下载,期望以这种一步到位的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传递过去,但是西部教师反映东西部地区课程不一样,教材也不一样,这些资源很难用上。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怎样发挥作用始终是一个问题。现在更多的人在开发便宜的平板电脑,电脑中整合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印度在大规模的推进这一计划,通过平板电脑改善学生学习。这可能比“天网地网”更有效,因为学生有学习动机。